△紫云茶農(nóng)
12月20日,三明市明溪縣夏陽鄉(xiāng)紫云村88歲的楊德輝老人一邊翻閱一本清朝嘉慶年的《楊氏族譜》,一邊講述祖先明朝御醫(yī)楊宗源向景泰皇帝進貢茶葉,并被欽賜“皇恩寵章(錫)”牌匾的歷史。
“這是我市發(fā)現(xiàn)有確切年代和事件的茶葉進貢的珍貴文獻,對研究我市制茶歷史、技藝和文化有重要意義?!比魇胁枞~學會理事長、教授級高級農(nóng)藝師杜起洪說。
紫云村位于福建君子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境內(nèi),海拔815米,森林覆蓋率達83%,生物多樣性保護良好,素有“綠海云都”的美譽。紫云村茶葉種于海拔850米至1000米間的高山上,優(yōu)越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獨特的高山氣候,紫云村產(chǎn)出的野茶茶香清純。
△楊德輝老人展示族譜貢茶記載
據(jù)清嘉慶年代的紫云《楊氏族譜·宗源公傳》記載:公諱宗源,字流遠,龜山公十一世孫,為士龍公祿房不祧之祖。髻年好學,竟日不疲,精通岐黃醫(yī)術(shù),感公厚德者所在多有。明景泰間,北往效及內(nèi)宮,朝廷嘉之詔徵朝奉郎,尤可傳者。以吾鄉(xiāng)佳茗進獻宮廷,上甚喜,令歲貢,恩賜“皇恩寵錫(章)”
另據(jù)清康熙年版《歸化縣志·土產(chǎn)》記載,在縣東南八十里許紫云臺,峰巒疊矗,嵐霧空蒙。其民善制茶,自明景泰年,歲貢宮廷,皇帝欽賜“皇恩寵章”(與“皇恩寵錫”通用)”。有茶場二十余戶,以云山堂為盛,遠銷江浙、嶺南、南洋諸地。
△族譜進貢記載
紫云最早的制茶始于唐末年間。《均峰寺紀略》記載:唐末年間,高僧金山輾轉(zhuǎn)云游數(shù)年,到紫云臺購置百畝山林,修路筑屋,建成均峰寺。均峰山高,多寒氣濕氣,金山祖師于寺前植茶千棵,設(shè)立“茶寮”供僧眾吃茶去濕御寒。而后歷代高僧以“禪”為心悟,以“茶”為的靈芽,精行儉德,在品茗靜修中參禪悟道,形成以“八正道,清凈心,六和敬,脫俗雅”為要旨的禪茶文化。
紫云臺自明朝景泰年進貢茶葉后,上交的田賦由原來的交米改為貢茶,村中大面積種植茶葉。明清期間,種植面積保持在2000畝至3000畝。由于上世紀中期匪患沖擊,紫云茶事凋敝,茶山荒廢,茶樹逐漸被村民砍伐,改種果樹、毛竹等作物。
如今,紫云村僅現(xiàn)存荒野茶山1000多畝。為確保茶樹生長和茶葉的品質(zhì),紫云茶農(nóng)一年中只采春季茶,采摘時以“兩葉一芯”或“一葉一芯”為原則,且均采用人工采摘、人工炭焙。
△“鷴覓茶”
原始的制茶工藝,清純的茶香,不僅備受品茶愛好的青睞,就連飛禽也喜歡趕赴這一場春天的盛會。
每年春季,茶樹抽出嫩綠的枝葉,白鷴呼朋喚友,紛紛飛上茶樹,吸食茶葉嫩芽、昆蟲,“鷴覓茶”成為紫云村觀鳥攝影的經(jīng)典題材。不少海內(nèi)外前來紫云村觀鳥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們記錄下了這一難得畫面。拍攝歸來,眾攝影師在村中“云海人家”民宿泡上一壺野茶,邊品茶邊漫談趣聞,或體驗擂茶習俗。
2018年以來,觀鳥愛好團隊發(fā)起“鷴喫茶·荒野茶重生共享計劃”,累計1579人參與眾籌,幫助紫云村民盤活荒廢茶山,重建立雪堂古茶場。
至今紫云依然流傳著饒公奉茶等典故,保留著擂茶習俗、青茶炒蛋、紅茶燜飯等飲食習俗,以及晾青坪、上茶畈、下茶畈、茗香墟、貿(mào)茶場等與有關(guān)茶的地名。
來源:東南網(wǎng)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